close

 


 前言
「打造將才基因」作者(聯強國際杜書伍總裁)認為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而是需要具備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紮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培養將才的祕訣是多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的原理與根源,因為觀念的獲得未必是來自於拼命地讀書看報汲取,而是源於對事物的深度思考、拆解內涵而得到的體悟。

第一部 對職涯的正確認知:
在此章節中,作者主要勉勵年輕人踏入社會要好好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共有下列9篇:
豆芽現象:新人的豆芽現象是很快覺得自己「學會了」,而其實只是學到該行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不堪一擊;主管的「豆芽現象」則是急著再往上升,不用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交給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對基層運作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業績拓展的豆芽現象,短期依明星產品建立亮麗業績,未建立產品基礎,當明星產品需求下降後業績即大落,這都是求速成的後遺症。
人兩腳,錢四腳:人只有兩隻腳,奈何也追不上有四隻腳的錢;應讓錢主動來追你,而讓錢主動來追你的方法即是提昇自己的能力。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年輕人的資產是年輕,年輕人的負債也是年輕,年輕沒經驗,要努力學習。
公車理論:年輕職場工作者,應預先認知將才的條件與特質,及早打造自己的將才基因、等待機會公車的到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日的果,是昨日所種的因,所以決策之前應深思熟慮。
大者恆大:時代在變,「大者恆大」的觀念不一定正確。
簡單就是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產品最終會回歸「簡單」,因為是人在使用產品,多功能產品為少數玩家客製化即可。
自卑與超越:自卑心理可能導致人的「超越」、「逃避」或「轉進」行為,掌握住重點,可突破成長盲點與限制。
職涯成長的認知與突破 :職涯的第一個十年是打基礎;第二個十年是就先前的基礎加以發揮;第三個十年才能累積足夠的能量,獨當一面。

第二部   對能力的正確認知:
主要內容為如何讓自己的能力--包含「專業能力」、「執行能力」(協調力與落實力)、「學習能力」再提升,共有下列12篇: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優勢(先天優勢、外部優勢)是幫助人突破障礙、困難的利器,但優勢不是能力,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所以要能夠持續維持領先,必須具備「能力」,而且是多方面的能力,才會紮實而長期有效。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以核心資訊為主,投入時間去理解、思考與既有經驗做深度的整理、連結,其次為輔助資訊,再次為其他資訊。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聰明人的邏輯強、思路靈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會有「容易的認知」,加上凡事求「快」的習慣,以至於實務的累積總是難以紮實。若要避免上述狀況,得時時提醒自己,延長實務歷練的時間,使邏輯推理與實務歷練趨於平衡。
老鳥,也會墜機:資深人員經常會用過去工作上的認知與方法來做事,輕忽差異。
知識與常識:在每項專業領域裡,有80%屬於常識,只有20%是真正的知識。有些人在學到了業內的常識之後,卻誤把常識當知識。靠常識應付一般性工作可能覺得很熟練,但是遇到細微不同,執行起來就容易有隔靴搔癢之憾,這就是知識與常識的不同。
能力的內涵:包括學習能力、執行能力與專業知識。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學習成長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不會、會、熟、精、通五個等級,要提升到「通」的等級,必須在同一個領域中,經歷過兩種類型以上的事物,在「精」於不同類型的事物之後,比較分析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加以去異求同,而在面對此一行業內的其他新事物時,便能夠駕輕就熟地因應,稱之為「通」,也就是融會貫「通」。一個人要有動力和耐心的去學習,能力才能達到「通」的境界,打造成將才。
學習能力:指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學習與應用:學用分離是導致學很多卻產生不了價值的根源,學習必須連結到大腦既有的知識庫加以思考整理。
系統習慣的養成:培養五大根源能力-分析力、整理力、結構力、思考力、系統力,必須先建立五種習慣─思考習慣、整理資訊習慣、分析習慣、系統習慣、結構習慣等,如果一個人能建立這五種習慣,對事物就能融會貫通,就能發展出創新、領導、判斷、遠見等各種表徵能力,進而能提昇積極度並建立價值觀,然後智慧、成就和財富也會因此而來。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為什麼很多人很積極的閱讀,學富五車卻無法發揮?原因是閱讀的方法不對,接收的知識在大腦裡面無法與既有經驗形成「連結」,導致接收的資訊都只是一堆無法使用的資料,無法對現實環境面臨的問題產生解答,而且很快就會淡忘。簡言之就是要用「連結閱讀」的方式來讀書,亦即閱讀時需一邊咀嚼文中的意涵、模擬文中提到的場景,一邊連結到自己的工作。
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單篇閱讀」只能管窺一隅而無法盡覽全貌,要完整的了解一個主題的知識,必須「整合閱讀」, 亦即「一次讀多篇文章」,並且要「修枝剪葉」理順其關係,重新以一個邏輯概念加以組織,而形成有架構、有層次、有輕重緩急的「成套知識」。未來要運用時,相關的資訊便能提綱挈領、井然有序的被提取。

第三部    制度是know-how還是束縛?
此部分探討對管理的正確認知。制度是公司歸納現有工作流程,所設定的sop,是經驗的累積,目的在讓公司作業流程標準化,避免每次作業都從零開始,然而sop並不是百分之百,這是80/20理論的大數法則,例外狀況有例外的處理方式,sop也必須時時檢視,是不是符合現況?有沒有更好的模式?
無能者的藉口:簡答「公司規定」、「主管交待」。「不求甚解」的任事態度,不深入追究事物背後的緣由,整個組織趨於死氣沉沉。
橫柴入灶?:做事不知變通,甚少思考怎麼做效果最好,抱持著「只要有在做就好」的態度,缺乏「時間也是成本」的意識,心態不改變,至多只能成為組織內的萬年科員。解決方法:連試幾次仍無成效,向主管求援、建立「半年後重新檢視」的機制。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本能叛逆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做判斷,理性叛逆是依據理智思考、分析,做出判斷。每人都有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部分,如何使本能叛逆順利轉換到理性叛逆,必須設定自我提醒機制,要求自己改善。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的了解萬事萬物的道理,切莫以「要理解才能做」來掩飾自己本能叛逆的習性。遇到不懂的事情,應先接受進來,透過「做中學」。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制度是公司歸納現有工作流程,所設定的sop,是經驗的累積,是大數法則,無法百分之百的規範,例外狀況例外處理。制度是人訂的,會有盲點,應時時檢視,有沒有更好的模式?別把同樣一種制度套用在不同的狀況中。
形期無形:專業模式是透過無數前人長期累積的經驗所整理成的一套最有效工作方法,用心體悟內涵、紮實演練,融會貫通,才能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在生活中培養對事物的鑑賞能力、差異分析,對工作能力的提昇有很大的幫助。
到隔壁便利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旨在提醒導入任何工具時,要思考其特質,重點是「善用」非「多用」。
懶而美的文明:懶人想偷懶,會動腦筋想出各種改善方法,提昇效率,這就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當持續感覺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是發揮懶而美文明的時候。

第四部    將才的條件:
指職涯或升遷過程中必須要培養的能力,共10篇,簡述如下。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任何人無論工作、生活一輩子都離不開管理,例如家事的處理、業務推動過程的規劃、溝通、協調、說服等都是管理,缺乏管理能力,不僅難有好的工作表現,生活都可能出現問題。管理的知識與經驗可從工作中學習累積而來。
每個人都要有會計觀念:以會計的角度來看,消耗與資產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必須具備會計的基本觀念,減少做評估、判斷時錯誤的機率,使每一筆支出花的更值得。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要成為大將之才必須從基層開始培養將才的條件。將才的條件有客觀、無私的判斷,均衡、長遠的思維,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培養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並持之以恆地不斷自我淬煉。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可從對主管、對部屬、對其他單位三個面向衡量。具有獨立人格特質的人會主動把主管交代的事項了解透徹,不清楚時也會主動詢問;與其他單位互動時,會考量配合單位的工作狀況,甚至該單位的特質、習性,並隨時思考、注意周遭的相關事物,以預防問題發生;會以經營一個部門的態度來帶領、輔導部屬,並依部屬能力採取不同的說明方式,主動追蹤、關切執行成效。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所謂「盲點」,是指無法「自我感知」,必須借助旁人的提醒,才有辦法得知。因此建立外在(旁人)的「提醒機制」,是減少個人盲點非常重要且唯一的方法。因為人不可能完美,有他人指正盲點會愈少,完美度就愈高。
溝通能力的基礎:提升溝通能力的根源並非在口才或演說技巧,而在於能力根源的「系統習慣」與「結構習慣」(事的了解),以及「對人深入了解的習慣」(人的了解)。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判斷一個人的成熟度,可以從他的行事作風來觀察其思考、決斷一件事物時,是否能經常兼顧到多個面向、是否能看到無形的價值、是否注重長遠的效益,以及對事物的判斷是否能用相對的邏輯。
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觀念上的改變,雖是無形的,卻會影響一家公司的發展空間及個人的工作績效與自我成長。
壓力管理:壓力出現代表目標高於能力,壓力解除則顯示能力成長而能達到目標。既然壓力來源是本身對事物的不熟悉、不確定感,或是對於目標的達成感到力有未逮所致,所以紓解壓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了解、掌握狀況,並設法提升本身能力。
到底是將,還是士?:衡量「將心」的兩個重點在於思考習慣與任事心態。所謂「將心」就是習慣擴大思考的範圍,能跨越自己所屬部門,甚至及於整個公司與產業;同時也能不受限於自己的職位,發揮主動任事的心態,積極提升職務和部門的價值,這種「心大於職」的人,才是將才的「潛力人才」。

從上面重點摘要中可看出,作者對於人才的定義是:
人才=能力x人格特質x積極度
能力來自於五大習慣的建立再加上經歷、邏輯、廣泛涉獵各種事務的特性;人格特質指的是正向踏實、穩健成熟、積極負責等。作者以人類大腦分區的各項認知功能與生涯成長歷程圖來說明學習的歷程,強調企業徵選人才時除了考量IQ,也要考慮分析判斷、規劃執行、觀念形塑、抑制情緒等能力。有了能力還不夠,必須將「人才」變成「將才」,才能成就永續經營的企業!但如何分辨組織中的將與士?作者認為可從職位職務與心(思考習慣與任事心態)兩個面向來評估,他強調「將心」的重要。此外作者亦強調職場基本態度與觀念對於組織的影響,它是潛藏於員工內心的理念、價值觀與所有行為的源頭,長歪的樹長不高,因為方向走偏了,所有努力都是枉然,企業必須持續不斷的培養員工思考與反省學習的能力,組織才能不斷進步。

一、愈聰明的人愈要務實,年輕人必須從基層開始,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培養將才的條件,及早打造自己的將才基因、等待機會公車的到來。
二、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學習必須連結到大腦既有的知識庫加以思考整理,盡量思考如何使用於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使學用合一,才能發揮效能。
三、制度是know-how不是束縛: sop,是經驗的累積,是大數法則,身為主管處理公務遇到與目前法律規定不符的例外狀況,向上級請示時,上級主管處理特例、異常問題,也可能會因為時空的不同,或策略思考的改變,出現相同狀況,不同裁決的結果。
四、善用別人的建議可以減少自己的盲點。
作者於每篇文章後面都附上三到五個「導引思考問題」,引導讀者做連結閱讀,希望讀者「知」而後真正能「行」,真正轉化為工作實力的提升,並鼓勵年輕人積極立志,努力學習,勇於接受磨練,培養自己更高的應變能力,使自己成為人才及將才,等待機會到來,是很值得大家閱讀學習的好書。

最後作者也提醒大家:觀念及認知是一種思想、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力量,希望他的經營管理能分享給每位讀者,使大家都能朝同一個方向邁進! 同時2012/5杜書伍總裁也再出版了【打造將才基因2-將將】,期盼更上一層樓的準主管可以搶先拜讀,找到晉升將才密技!

 
 

文字:人力資源部 賴木湧經理

*文章來源:取自於康和集團人力資源部 賴木湧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 Ting 的頭像
    Yu Ting

    貞福 紙紮 往生用品專賣店

    Yu 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